家暴受害者都要这么冒险取证吗?|如何逃离家暴的魔爪(二)
上回说到:
她在这里,你听到她的哭声了吗?|如何逃离家暴的魔爪(一)
(没看过的小伙伴,点击链接看看上回说了个啥?)
我们已经学会辨别不同类型的家暴和掌握家暴过程中的自救,那还有什么关键环节呢?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收集被家暴的证据!
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取证十分困难。受害者在举证时很少能提交出有效的证据,而且目前家暴尚未有统一的认定标准,需要法院结合各类证据来做判断,所以家暴受害者的举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受害者为了取证会采取非常冒险的行为,比如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拍摄视频或照片,此做法可能会激怒施暴者,使施暴者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不仅证据没收集到,还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那该怎么办?在法律上,有哪些不用冒险也能收集到的有效并常见的家暴证据类型?
别急!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来认识一些家暴证据类型:
陈某麟与妻子袁某于2015年6月协议离婚,两个儿子(长子10岁,幼子4岁)由陈某麟抚养。陈某麟因生活琐事多次殴打其长子陈某,陈某曾因被打伤于2015年9月和11月住院治疗。2016年2月15日11时许,陈某麟又因琐事殴打长子陈某,用脚踹踢陈某背部致其头部撞击铁门昏迷。次日8时许,陈某麟将陈某送往医院抢救。当日,公安机关接群众报警,在医院将陈某麟抓获。
问题来了,本案中的证据有哪些?
答案:
1、 被害人陈某的住院病历
2、 陈某麟幼子的证人证言
3、 现场勘查笔录
4、 公安机关出具的嫌疑人到案经过
5、 陈某麟的供述
此案例中的证据类型表明,主张存在家庭暴力不是仅凭口述,而是需要结合完整的证据链予以印证才能得到法院支持。
常见的能够证明家暴的证据还有以下这些:
近年来,随着科技及移动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也为家暴证据的收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国外出现的一些反家暴APP,有多种取证和求救的功能,诸如,一键向亲朋好友求救,现场录音取证等等,在危急时刻可以成为被家暴者的“救命稻草”。
说了那么多家暴证据的种类和收集,那举证的责任是不是都压在受害人身上?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鉴于家暴受害人取证困难,最高院提出:“适当减轻受害方对家庭暴力的举证责任”,建议人民法院在审理家庭暴力民事案件时,充分考虑家暴案件具有的隐秘性及受害人取证难等特点,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但无论如何,受害者不可忽视证据的收集。
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遇到家暴时,要积极向外寻求帮助、及时报警、保存证据,拿出对家暴零容忍的态度,或许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
*文中家庭暴力相关知识点,摘自世界宣明会支持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编写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