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本无障碍
伍咏仪,从社会工作的新人到全国残障项目统筹管理,这17年里,在温柔随和的外衣下藏着一份坚韧,为儿童及社区发展默默付出。现在,她和众多“童”行人一起为打造一个“爱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不断努力。
因看见而种下的种子
当伍咏仪还在念高中的时候,她在电视节目上看见世界宣明会在内地乃至世界各地开展儿童及社区发展工作,她很触动。原来有些居民或社区因为各种原因、条件限制而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后来,怀抱着服侍生活在贫苦中的人的心态,她写了一封电邮申请成为志愿者。就这样,还仅仅是在香港念大学一年级的她,便拥有了一次为期6周的难忘经历,亲身到世界宣明会在广西的一个项目点参与社区工作。或许她也没能预想到,这段经历因此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不久开花结果,改变了她自己人生的轨迹。
| 大一的咏仪在广西马山开始了6周的志愿者服务。
当时因为工作需要,她往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社区。一次爬山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位老伯伯,老伯正背着一根很粗很大的树干。老伯伯告诉她,这样做可以赚到10元人民币。10元,咏仪说,她可能在很多地方不经意就花掉了,而老伯伯需要背着这么重的树干翻过一座座山才能赚到。她在那时才意识到,原来世界还有很多面,与自己从小经历的很不一样。
| 当时的居民进出只能通过山路。
她在出发以前没能预想到,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她睡过学校的地板,也睡过医院染有血迹的床单……但同时,她能深深感受到当地居民的淳朴、热情,也看到居民对发展社区的期待。
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大学毕业、在香港教了3年书后,伍咏仪便加入了世界宣明会。从2005年到现在,17个年头,她曾投身在贵州、河北、广西等地,负责一线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儿童项目(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村幼儿、残障儿童项目等)、全国残障项目统筹,乃至区域行政管理工作。
人生选择题:父亲的离去和一次无声的对话
2006年,加入后的第二年,伍咏仪便得到了一个让她伤心的消息——她的父亲离开了。为了回香港陪伴母亲,提出了离开的申请。但那段期间心里面好像有那么一个声音,提醒着她——“我不舍得”。不舍得离开这片土地,不舍得这里的孩子、社区。
| 村民感谢世界宣明会的支持,修建了寨子的路。
她鼓起勇气,跟家里两个哥哥商量,她想留下来继续投身儿童工作。哥哥们回复说,他们会照顾好母亲,让她不用担心。这让咏仪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但“巧合”没有结束,为了保障项目持续开展,接替她的人员已经成功招聘。这意味着,咏仪并不能回到她原来的岗位。
咏仪说,这些“巧合”好像是刻意的安排,让我不得不思考我自己的发展方向。我现在不能根据”惯性“继续我原来的工作了,那么“我想做什么?未来要继续从事哪方面工作?”苦思良久。
有一天晚上,凌晨3点,她自然醒了。咏仪说,那时候觉得挺奇妙的,特别对于一个一般倒头就睡、一睡到天亮、基本没试过午夜醒来的人来说。她寻思,这是不是也是一次刻意的“巧合”?在独自一人的房间,她再次思考人生的方向,她无声地问:
“我是不是要继续社区项目的工作?”
没有回应。
“我是不是要从事员工关顾的工作?”
心里有一点触动。但回应不大。
这时候,脑海里闪起了前段时间曾参加一个项目会议,负责残障项目的前辈分享的一些画面。
“我是不是要从事残障儿童的工作?”
她说,那时候心情很平静,但眼泪就静静地、不停地划过脸颊。这让她有点意外,但她也知道,她已经拿到了答案。
爱,无障碍
聊到残障项目的工作,咏仪分享了很多,一项一项细心地介绍、解释,可以用“如数家珍”来形容。她、她的团队、合作伙伴这么多年在残障领域不断地累积实践工作经验,为了打造一个“爱无障碍”的社会环境默默付出。
| 为机构/社区中适龄残障儿童提供就读支持服务, 图为探访受益儿童了解他们的上学准备情况。
在2021年,世界宣明会全国残障项目为4,031名残障儿童及其照顾者提供了服务,包括有质量的康复、教育、社工服务,养育知识培训和社区融合活动等。其中,110名残障青少年通过参加职前准备培训,获得了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现在,他们在福利院内经营起了花店、小超市,还开始实习洗车、茶艺和保洁工作。与此同时,社会融合活动的开展,也让近两百名残障儿童生活的社区增进了对他们的了解和支持。
未来,残障项目的重点会在:社区康复及教育可持续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巩固、残障儿童青少年的参与、残障青少年职前准备和赋能,以及建立包容性社区。这些方面的工作,将帮助这些逆境中生长的孩子更加全面、平等和有意义地参与社会生活。
| 2021年全国助残日公益集市倡导活动
项目要打造一个“爱无障碍”的社区并不容易。“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人们不够信心,对我们向往的改变不够信心。”残障方面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提升以及更多的时间、耐心。能预见我们可以达成的改变,并相信它会发生, 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改变现状。
心声
关于残障工作,咏仪说出了她心里的希望。她希望所有人都认知,残障人士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自然的存在,是社会需要去改变、容纳所有的成员,而不是某部分群体他们需要改变自己才能融入社会。
| 建立儿童参与社会生活能力,残障儿童外出体验购书
| 在农村地区开展康复评估及家居训练指导服务
| 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在儿童天地与儿童一起开心合照(前排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