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防灾演练
随着一声警报声,在村长的带领下,夹江县马村社区村民安静、紧张却颇有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的广场上。人群中的她特别显眼,她是唯一一个坐在轮椅上被推到院子里来的。
七年前,明贵还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下田干活,家里的收入还算可以。可随着她被检查出腿部骨髓炎,病情就开始逐年恶化,慢慢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虽然生活能自理,却再也干不了重活,家里仅有的几亩田也转给了别人。如今57岁的她没有经济收入,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儿媳成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她则在家洗衣、做饭,照顾孙女。
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这个平静的小村子突然遭遇了地震(雅安地震)。从来没有防灾减灾意识的村民们都慌了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明贵说:“大家都往外跑,但我又腿脚不灵活,家里人把我当孩子一样背着跑到安全点的地方。给他们添麻烦了。”独立好强的她语气中透露着深深的自责。
地震之后,村子开始重视起防灾减灾工作,也经常开展一些社区演练活动,可由于腿脚不便,明贵基本上很少参加。但这次演习不同,明贵和村子里另外一个残障人士成了今天的主角。原来这次的演习特意加入了残障融合的元素,村子里成立了残疾人帮扶小组,一旦有灾情发生,成员们就会立刻行动,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确保身边的残障人士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明贵说:“刚刚我被推着出来既紧张又害怕,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演练,也是第一次有人推着我跑呢,真的很感动,当时心里暖暖的。”
帮助明贵疏散的洪书记就是残疾人帮扶小组的一员,第一次辅助残障人士一起演练,他并没有慌乱,而是先检查明贵的轮椅确保她做足安全准备才推着她跑出来。他说:“由于残疾人自身的脆弱性,在灾害面前更容易慌乱。使用轮椅的人员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需要辅助性的设施来帮助离开危险点,这不仅要求我们协助的时候要沉着冷静,还必须特别熟练逃生路线和安全点,并且保障她的辅助工具安全,才能让他们的生命更具保障。”
2016年,宣明会开始试点社区残障融合防灾减灾项目,建立社区整体对灾害的备灾能力。希望通过培训、活动和倡导等方式唤起更多残障群体周边人群对残障人士生命健康权的重视和关注,并参与到残障群体的减灾行动中来,从而提高残障群体在灾害和突发事件来临时的自救自护能力。
5月10日,宣明会参加由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在汶川眏秀镇举办的2015防灾减灾实务研究会议,会议中宣明会救灾部同工岳崧特别以宣明会陇县区域发展项目办公室为例,阐述了宣明会如何将防灾减灾工作与小区发展相结合,提升小区复原力。陇县办公室与当地气象局,根据当地易发灾害,建立气象预警系统,培训气象灾害预防志愿者,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制定预案,组织小区疏散演练。在社区和学校中推行了多样化的减低灾害风险的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四川灾害社会心理工作项目发布了「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详细介绍了灾后社会心理需求的评估,和灾后儿童社会心理工作的指引。
宣明会自2007年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展项目,主要以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演练活动、安装防灾减灾设备等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和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受益人数超过13万人。
宣明会工作人员与明贵交谈了解逃生演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