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小屋”——留守儿童的心情调频室

“心晴小屋”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偏远山区的一所民族中学。十六岁的小文曾是该校九年级的女生,从小随母亲舅舅一起生活。

她说:“我妈妈从来不告诉我为什么我没有爸爸。”

缺失的父爱让小文缺少安全感,她对外界保持戒备心理。她认一名社会男青年为“哥哥”,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她便请这位“哥哥”帮忙,用“武力”解决与同辈的矛盾。

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级检察院共批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53人,起诉70人,教育矫正赦罪未成年人163人。其中,留守儿童因其心理状况导致攻击行为多发。

从2010年起,该校与县教育局、宣明会合作,组织了15名教师参加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宣明会还组织校领导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参观南宁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校,了解心理辅导室的运作,同时邀请专家到该校交流指导。2011年,“心晴小屋”在该校建立,由八名训练有素的兼职心理辅导老师组成心理辅导团队。

“心晴小屋”周一至周四每天向学生开放。学校结合其他教育活动宣传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帮助学生纠正”去辅导室咨询、交流是心理有问题”的错误想法。

小文也会来“心晴小屋”寻求帮助。因与同班一男生发生矛盾,她常常想找机会报复那个男生。当时,她准备升读高中,老师说过严重违纪记录会伴随毕业生档案进入新的学校。她受此事困扰前来“心晴小屋”咨询。

辅导老师认真听取了小文的心声,表示她之所以会纠结和顾虑说明她心里还是向善的,肯定她已不像以前那样冲动,且与她一起分析“武力”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和负面影响。最后,小文放弃了报复的念头。她说:“我跟辅导老师说出困扰我的难题后,心里舒畅了许多。辅导老师耐心倾听和劝导,让我也消气了。”

“心晴小屋”开放以来,共辅导学生200人,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前来寻求辅导。小文说:“以后跟同学闹矛盾,我尽量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我不想让妈妈太操心。”即使16年7月从初中毕业了,她还常回校看望当时给她心理辅导的老师。

(文/廖海珍)